2014年 5月10日,由江西省计算机学会和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在江西科技学院举行。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组成的179个参赛队参加了比赛。江西师大软件学院在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斩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20项,以及最佳答辩奖和最佳组织奖各1项。其中获特等奖的《体感交互技术在虚拟实验室的应用与研究》作品将作为全省入围国赛的两项作品之一,代表我省参加今年6月在深圳哈工大研究生院召开的2014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总决赛。 自2002年建院起,软件学院就围绕培养应用创新型软件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究和探索实践,并在改革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以“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化的工作环境(软件工作室)和运作模式(认知学徒制)来完成教学和管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我校实际,富于创新且可操作性强,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软件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并于2006年荣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09年获我校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立项。该培养模式实施10年来,已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精实践强的软件人才。同时我院软件工作室还开发了一大批软件项目,成为我院教学、科研、开发和对外合作的宝贵资源。 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效补充,承载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能力、增长见识的重要任务,科学有效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整合大学生的知识,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围绕“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软件学院积极构建以学生创新行为为主体,以高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系统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科技竞赛、科技活动和课外科研活动为依托的,全新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Intel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江西省电子电脑作品大赛等专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水平考试,并在这些赛事和软考中连年创造我省的最好成绩。这些活动已把学生专业学习从第一课堂无缝衔接到了第二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相长”的竞赛文化已经在软件学院深入人心。 |